欢迎来到糖水文章网!

[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京华烟云读后感

专题读后感 时间:2020-07-29

【www.tangs-design.com--专题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一):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但是最精美的玉应当发柔和之光”,她,姚莫愁,就是那最温润柔和的美玉。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

  除了人物的描述个性鲜明有特色外,此书让我觉得还有更大的优点是在于其哲学好处。一翻开来,我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我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的感受。之后在看了由这本书该编成的电视剧后,让我更加的印象深刻。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暗香被拐之后,性格都转变,却能在木兰的爱心之下,逐渐恢复,且找到家人,最后嫁给经亚,暗香的爱甚至使经亚年轻起来;曼娘虽以处女之身守寡,她养育的儿子阿瑄却极敬爱她,她与媳妇以及孙子死在日本人手中之后,阿瑄参军,因为母亲妻子与孩子的缘故,越战越勇,从未受伤;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却可抛弃奢华的生活,作村妇打扮,亲自下厨劳作,而在逃往四川的路上,又能一再收留路上的小孩;孔立夫虽然赞成庄子的自然主义且爱写批评时世的文字,却在国力最弱的时候,去做了自然科学家,明白木兰是爱他的,也仅仅止于吻手一次而已;牛素

  云虽然做尽坏事,却也真心悔改,为国捐躯;林语堂在这部小说里面处处体现了世间的爱与温暖,更从小群体小人生中折射出大的民族精神与开阔的家国前景。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成于1939年,那时,我们国家正处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林语堂犹能在《京华烟云》里秉承传统的忠与孝,赞成家庭伦理,而又倡导人生的智慧,极力鼓吹仁爱与慈悲,观之令人欢欣鼓舞,我想这就是林语堂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看了《京华烟云》之后,我似乎有一种如梦幻般的感觉,沉沁在书中情节里面,久久不能回味,让我的思想境界又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

  京华烟云读后感(二):

  《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动荡岁月里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完全再现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众多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也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调侃式的描述中,不经意中流露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书中看出林语堂似乎很钦佩辜鸿铭的才华,对他的学识在书中有两次有生动的展现。林语堂对于新文化运动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但对新文化运动中有些人对中国文化全面的否定,唯西方优胜论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北京大学能成为新思想和新思潮宣传的中心,是因为蔡元培实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各种思想在学生中传播、交流,最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正是因为“自由主义”的思想才使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拿起笔,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会产生众多的文学团体,才会出现许多有自己独特鲜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家。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喜欢上了道家的思想,姚思安有深厚的道家的学问,他不待见儒家思想伦理纲常的那一套,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的学堂,既让她们学习中国的文化,也让她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从这些例子中似乎感觉到姚思安肯定是一个理解过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的人物。但事实上姚思安奉行的只有道家的人生哲学,个性喜欢收藏文物。跟西方扯不上一丁点的关系。但姚思安却没有阻止西方先进礼貌的传播。我想林语堂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想表达并不是中国的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礼貌都是起阻碍作用的,不能因为儒家文化中的封建思想起了阻碍作用,便全盘否定了中国其它的传统思想文化。林语堂还把《红楼梦》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红玉让我想到了林黛玉,一位有才华,有个性却体弱多病的女子,最终为了成全自己心爱的人,选取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宝芬让我想到了薛宝钗,一位沉稳、冷静又有些城府的女子。阿非让我想到了贾宝玉,一个爱到处留情的男子。中卷部分的《庭院杯具》显然便是一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在《京华烟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便是木兰了,我觉得她是中国文化和西方礼貌双重影响下构成的一个近乎于完美女人,在书中多次被木兰的肚量,才智和洒脱所感染、所折服。木兰对孔立夫的爱是真诚无暇的,对曾荪亚的爱是忠贞不渝的。虽然木兰没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走在一齐,但木兰和曾荪亚也过得十分的幸福。木兰和曾荪亚在婚前没有感情。却在年深月久中也彼此产生了感情,虽然这感情不能占领在木兰心中孔立夫的位子,就即便是这平凡的感情,也能让木兰对曾荪亚一辈子忠贞不渝的了。当孔立夫陷害入狱,木兰为营救孔立夫所表现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真是让我感叹这这真是少见的奇女子也!虽然木兰营救孔立夫的举动,遭到了曾荪亚的吃醋和猜忌。但木兰所表现出的淡定和从容,真的不是一般修养的女子能做到的。之后曾荪亚在木兰坦诚和肚量下,信任了自己的妻子,木兰的人格魅力让人折服。

  《京华烟云》的下卷《秋季歌声》是全书的高潮,也是全书主题的升华,悲惨而残酷的战争场面的描述,让人震撼,人们抛弃了“家仇”,团结一致的投入到抵抗侵略中。人们期盼着当抗战胜利后,能够迎来新的天地。

  京华烟云读后感(三):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

  《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好处。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述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十分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要容

  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说到让我最为佩服的人物,当然是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京华烟云读后感(四):

  《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引起了我深读林语堂先生原著的极大的兴趣。

  小说《京华烟云》描述的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透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取,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述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

  就应说改编的电视剧比林语堂原小说从某些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也存有很大不足,主要是人物错异、相互嫁接成分太多,搅乱了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不少争议和批评。但我觉得改编者有一点把握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是牢牢抓住了情感丰富深邃这一主线,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透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那里展开,婚姻从那里结缘、命运从那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下自己的感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们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始终衔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就应给予很大欣赏的。

  持一缕终生相许的深情

  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齐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简单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向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感情阵地。

  我不赞同电视剧中对姚木兰婚姻关系的设计,不赞赏塑造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姚木兰形象。包括她所选取的错嫁,她对曾荪亚这个不理想的丈夫的苦心善良和忍辱负重,忍受、痛苦和屈辱,甚至对情敌曹丽华的超乎正常的宽容。因为这不是语堂先生所崇尚的完美女性形象,是一种在封建社会中才有的对女性人格的扭曲,完全不贴合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

  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述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推荐,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单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能够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五):

  《京华烟云》读后感3000字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能够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用心地昭示着国家的期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此刻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此刻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能够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雨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历史风貌。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用心的期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期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能够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一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下。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取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好处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明白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主角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喜欢结交朋友,个性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理解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取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取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透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应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之后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述,其杯具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4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样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述,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述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述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姚木兰,虽然是富家小姐,但总是表现出身手不凡,不管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还是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唯一不足的是,她对于自己的婚姻不是自己掌控的,虽然她自己深爱的人是立夫,但是却只有和他做朋友。所以说嘛,还是挺遗憾的。另外,姚木兰见多识广,从小就受到家族中各种文化的熏陶,是一个很渴望自由的灵魂。同时,她身上也很有庄子思想的影子,继承于她的父亲。虽然我比较喜欢我的思想,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姚木兰的父亲给她灌输庄子的思想还是很明智的一件事情。

  京华烟云读后感(六):

  《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林如斯的这段话说得极妙。也许是机缘巧合,我读这部小说时,大部分时间竟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此时,万籁俱寂,唯一可听见的便是自己的心跳。假若偏巧窗外明月高悬,洒下的清辉伴着花香被阵阵微风送入室内,便是再好但是的享受了。

  这本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故事情节链接紧凑,扣人心弦,正如朱熹所言“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然而看此小说时,我却常常陷入矛盾与挣扎之中——精彩绝妙的文字吸引着我“耸起精神”,想要一口气看完。但由于小说故事太过精彩,我又舍不得短时间内仓促读完。于是不断提醒自己,放慢节奏,细细品读。仿佛一个孩童幸运地得到了大人赏赐的一块异常美味的糖果,既想一口气吃掉,又舍不得立刻吃完,于是只好细咂慢品。但我内心里是热切地,迫不及待地,所以往往读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直至全书读完,我脑子里紧绷的那根弦才得以松懈下来,连续几日的寝食难安最后消失不见,心心念念牵挂的人物命运都有了着落,心里反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读小说之时,我总是诚惶诚恐,留意翼翼,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精妙,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让我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自觉地肃然起敬。所以当我读完小说,想要写点什么时,却迟迟不敢动笔。怕自己没有资格妄加评论,更怕自己笨拙的笔触表达不出心中的感慨。但心中激荡的情感却犹如活跃的火山,即将喷薄而出,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有很多人习惯把这本书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是林语堂先生仿照《红楼梦》的结构所写成的。也许书中人物多少带有《红楼梦》中人物的影子,但我以为这本书所蕴含的东西与《红楼梦》是大不相同的。如果读者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全书蕴含着到家精神,小说的开篇即为“道家女儿”。何为道?老子曰: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道德经》里也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道家精神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它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譬如小说中,木兰与荪亚订婚,傅先生主张男女婚配,用命型配合。他说木兰是金命,荪亚是水命,金入与水则金光闪烁。莫愁是土命,立夫是木命,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这种理论正是道教中阴阳五行在自然界中的协调和统一。小说中,牛财神治罪抄家,素云遭休弃都暗含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或者干脆能够说,小说中所有的事情都贴合道家思想,因为事情发生了,变成自然。

  关于书中人物,首先要说的必是姚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最完美的女性。木兰生于富贵之家,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拥有优雅从容的气质。而且她才华横溢,思想自主。王国维有句诗,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然而不管在那个年龄阶段,作者对她外貌的溢美之词都是毫不吝啬的。她不仅仅上得厅堂,更能入得厨房,洗衣、下厨、刺绣、治家,这些传统女性具备的特质,她照样样样精通。她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有“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胆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她坦率真诚,尤其是看见完美的东西时会不自觉地流下眼泪,她完美得简直如误入人间的精灵!在那里不得不说的是她与立夫之间的感情。木兰在少女时期掷铜钱时与立夫结缘,之后又一齐看洪水,在泰山观日出和无字碑,这些事件中的种种细节都证明了她深爱着立夫。然而她却以超乎常人的隐忍和克制来处理这份感情。在与荪亚订婚后,她对妹妹莫愁说:妹妹,你比我有福。看似平淡随意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多少无奈和伤感!让人看了心酸不已。因为无可奈何,所以顺其自然。毕竟她也爱着妹妹莫愁。然而木兰是个至情至性的真性情之人,在立夫受

  诬陷入狱有生命危险之时,她不顾一切,身入险境到司令家说情。凭借着她的聪明和机智救出了立夫。“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虽然木兰此举有些失态和鲁莽并因此受到了荪亚的质疑。却让我们看到了她勇敢地真性情的流露,令读者深深佩服,肃然起敬。至于立夫对木兰的感情,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但从种种细节证明,立夫对木兰也有好感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人至始至终都持续着纯洁的“柏拉图”式的情感。一个身在杭州,一个身在苏州,平淡的日子里,山和水能够两两相忘,日和月能够毫无瓜葛。各有各的悲欢离合,各过各的细水长流。

  与荪亚的夫妻生活,木兰也照样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做为一个“妙想家”,她想过效仿曼娘裹脚,还曾想要把丫鬟给丈夫做妾,她会陪着丈夫游山玩水,访幽探胜;也会跟丈夫品茗赏月,探讨人生。她脑子里蹦出的奇思妙想,会带给丈夫许多惊喜与感动。她能够锦衣华服,雍容华贵;也能够布裙荆钗,朴素淡雅。她用不同的心态与妆容去适应不同时期的生活。她用宽容和智慧把荪亚与曹丽华的情感消灭在了萌芽之中,既顾全了丈夫的颜面,又悄无声息地化解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小说最后,木兰带领全家西迁之时,她仍然能够淡定从容,此时她的身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富家千金便成了普通村妇,然而她的出众的气质,对生活的激情一点都没有改变。在艰难的逃难中仍能够让大家充满欢乐和期望。

  然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却是姚莫愁。木兰虽好,但正因太过完美,虚幻地让我觉得不可触摸。而莫愁展此刻我面前的却是一个血肉丰满,鲜活生动的形象。如果说木兰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莫愁则是一汪清澈柔美的水。莫愁与木兰同样生于富贵之家,姐妹俩能够说是花开并蒂。也许莫愁没有木兰那样优秀,但是莫愁的性格较木兰而言多了一些成熟和稳重。作为木兰的妹妹,莫愁的才华毫不逊色,这一点在莫愁与立夫辩论时便可体现。但莫愁最大的智慧不在于文章诗词中的才华,而在其处世的哲学上。莫愁比较现实,她从来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该怎样去得到,她比木兰看得更透彻更实际。她也曾说自己已经“由聪明转入糊涂”,殊不知,“难得糊涂”才是人生最难得的境界!莫愁忠厚孝顺,在姚母生病卧床期间,她默默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任劳任怨,毫无怨言。与立夫结婚后,莫愁迅速地转变了自己的主角,从风花雪月的了浪漫之中退入到了相夫教子的现实生活中去。甘愿落尽繁华与心爱之人晨钟暮鼓,安之若素地过平淡生活。立夫性格固执,脾气火爆。莫愁性格中水的特质便发挥了出来,她深谙以柔克刚之术,懂得迂回曲折,绕过坚硬的石块。照样能够柳暗花明,到达自己想要的结果。她用自己的柔情似水,化解了立夫的偏执,并坚

  韧得到达了“水滴石穿”的效果。

  姐姐木兰对立夫的感情,敏感的莫愁又何尝不知?但聪明的她选取了宽容与缄默,既然无伤大雅,又何需小肚鸡肠!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这正是莫愁大智大慧的体现。莫愁似水,紧紧地环绕着立夫,却又能给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她明白何时进,何时退,张弛有度,于无声处现惊雷,保证了立夫的安全,莫愁是当之无愧的好妻子好母亲。相较于莫愁的太极之术,木兰则干脆的多。木兰与立夫有着相似的性格,相同的爱好,相当的观点。假若二人结合,必定志同道合,木兰绝对支持立夫所有的做法甚至是激愤冒险的行为。她会把立夫“推”出去,会给立夫带来毁灭性的伤害。所以说,莫愁和立夫才是最合乎完美的结合。

  这本小说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古典的、现代的、保守的、开放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姚思安是道家思想的完美体现者,他崇尚自由,顺其自然,这在当时的社会是相当难得的。尤其是他晚年放下荣华,抛下家人,四处云游,在乞讨中游遍了名山大川。最终大彻大悟,看破了很多东西。有这样一位好父亲才会有木兰莫愁那样出色的姐妹。说到立夫,我很欣赏他过人的才华,赞同他爱国的思想,佩服他报国的勇气,但我却不喜欢他其人。总觉得他太过理想化,书生气太重,做事易冲动,不够成熟。都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立夫最幸运地是他遇到了莫愁,能让他在平淡中最大的发挥出自己的才华。正如小说中所说,荪亚是个典型的老实人,没有多大才华,也无明显缺点。但就做丈夫而言,荪亚是合格的。他有情趣,懂生活,明白体贴老婆关心孩子,并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这就够了。小说中,我对曼娘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曼娘长得很美,气质优雅娴静,她更贴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审美。为给曾家冲喜,她与母亲千里迢迢赶到曾家,与平亚见面时,她心中积蓄的万语千言只化为一句简单的“平哥,我来了”,而平亚的一句“妹妹,你可来了”。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更饱含了多少相思之情!怎无奈造

  化弄人,曼娘不得不在新婚给平亚守寡,而这一守就是一辈子!曼娘的做法在现代人看来不免有些迂腐,甚至难以理解。以前有一度,我也对曼娘感到了乏味乃至厌恶。但读到文末,日寇侵华,曼娘自缢时,我被曼娘那种所谓的“坚守”感动了。曼娘用她一生的时间信奉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这正是这位平凡女性的伟大之处!

  读至文末,描述木兰一家在逃难途中看到道路上整齐地驶过一列军车,上面年轻血性的士兵高歌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在广大的缓缓移动的人群中深深地震撼了!这场面不仅仅仅是一场逃难,更是一个民族深厚耐心和雄伟力量的体现。尽管有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但每一个人都怀有坚强的抗战精神,不把日本人赶走,誓不罢休!作者写到此处,眼睛里充满了眼泪,作者自己写得哭了,怎样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我读到此处时,早已是泪流满面,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看到此处时都会感动,会被震撼。这种深厚的情感非中国人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历史。我们会牢记历史,牢记耻辱,只有牢记,才能使我们更强大,也只有更强大才能洗刷耻辱!

  林语堂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叫人同中国人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林如斯有精辟的总结: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接的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黯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读完全书,我确有此感,掩卷沉思,方觉“浮生若梦”。就应说林语堂先生的目的到达了!也许仅有一句话能够形容这本书的精妙:此书只应天上有!

  京华烟云读后感(七):

  《京华烟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取,展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该书还被视作现代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曾提到:“(该书)重要人物约八九十个,丫头亦室来个。大约依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妈,阿非则远胜宝玉。”

  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好处。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同为女人,木兰更适合做老婆,因为她有想不完的妙点子,能够陪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莫愁则适于做母亲:她方正稳重的性格会给孩子一个好榜样;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对于立夫这样个性激进易冲动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时候予以忍让,什么时候坚持,什么时候暗暗责备,什么时候给予鼓励,恰当地顺应立夫情绪的起落,最终改变他,使他成熟稳重。相信这对于孩子

  要容易得多。因为莫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智慧,不会过分娇惯,也不会过分严厉;莫愁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足够给孩子的学习以指导,从她少女时代和立夫的几次辩论就能够明白,其实她思想锋利,见解独特,并不输于木兰,只是嫁人之后着意收敛,培养自己的稳重方正。

  但这两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从莫愁和木兰对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够不算,因为那只是精神层面的)的态度就能够看出,她们的沉着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样的善解人意,同样的不动声色。但是在应对立夫被捕这件事上两人的态度迥乎不同,又能够十分好的表现她们的不同——木兰的冲动和理想化,还有莫愁的冷静稳重和忍让宽容。这两个可爱的女子,是全书的灵魂所在,或许也是林语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木兰——坚强而又有主见的木兰。林语堂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她落落大方,聪慧贤能;她追求时髦,谈吐诙谐,这又不失新时代女性的优点。她聪明勇敢,拥有自己对生活的主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她那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她的生活方式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单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应对生活的变迁,应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为村妇的剧烈转变,即使最后变为普通农民,她依然能过着幽雅山居的生活,坚韧地应对所有困难,并在磨难中成长,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运早有天注定,哪由强弩硬上弓.书中虽未提及命运,但命运的造化随处可见。银屏硬碰硬的抗争,最终葬送了自己。而姚太太的强硬,也没有给她换回什么好下场,最后她的小儿子竟然还是娶了个丫鬟,何其讽刺!红玉的死,是听从了命运还是听从了自己呢?莫愁是个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运,可能有时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个人,不论生于安乐还是忧患,谁都不足矣改变整个生活。然而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京华烟云的时代,就是要齐心抗日保家国。一个民族的人只要有觉醒意识,只要团结一致,什么样的强敌都能够战胜!海明威说的好:“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永远都是好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八):

  这本小说就这样看完了,大大的给个赞!!真期望再长点,看更多木兰,荪亚,莫愁,立夫等人的故事……

  读完别的小说,我往常能毫不犹豫的说出我喜欢小说里的谁,又厌恶小说里的谁。《京华烟云》,我能清楚的说出厌恶谁,但不能说出喜欢谁,似乎又谁也没有个性喜欢。

  一

  对于木兰来说,也许比起荪亚,她更爱立夫。但如果结婚过日子,立夫不必须比荪亚更会让木兰幸福。阿非和红玉相互爱慕,但多愁善感久病卧床的红玉不必须能让阿非与她的婚姻幸福。也许,感情和结婚过日子本身就是两回事,互相爱慕彼此的两个人也许并不适合在一齐过日子。俩个人如果都有激进好强的性格,即使彼此爱慕,也许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因为两个人的争斗而减少幸福感,或是因为一个人推着另一个人往前走而让另一个人受到伤害。

  婚姻能够成为一个人事业和人生的跳板,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在寻找终生伴侣的时候,不仅仅要思考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还要思考两个人之间的性格,潜力。两个性格互补的人,也许有更大可能相互搀扶,走过未来几十年的风雨人生路。

  爱上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人,就像红玉,即使付出了感情,或许也未必幸福。其实很为她惋惜……多么有才气的女子,为何那样薄命!

  二

  荪亚对官场的矛盾与故事前后的变化也引起了我许多的思考。

  荪亚老实憨厚,以前亲口说他不会奉承人,也不想做官。荪亚说:“在北京等差事的人真是成千上万的,都是一无所长,所以只好找官做。”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想到了此刻的国考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考公务员?!难道他们真的有一颗单纯的为人民服务的心么?那只是因为,念了那么多年书,考了那么多场试,我们似乎除了念书考试,几乎已经什么都不会了!我们只能去干考上以后干什么都会有别人告诉你并且还能养活自己的事儿,呵呵,只有公务员了。但是换句话说,当公务员起码比在家啃老好。

  荪亚还说:“我以前每一天坐在办公室,闲谈,看报,喝茶,在几件公事上签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家都是这种态度……”100多年了,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数的公务员又有什么变化呢?不只是公务员,其实很多人,每一天看起来都很忙,但我们到底忙了什么?

  当木兰打算经商,之前问荪亚你喜欢干什么的时候,荪亚的回答让我感觉一阵悲哀。他说“直截了当来说,我受的教育是为了做官,此刻我不肯做官了,所以别的都不能做。”但仔细一想,此刻的我们,似乎比荪亚更悲哀。我们受的教育是为了什么?虽然老师以前告诉过我们,先做人,后做事。但我们从学校教育李学到的似乎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知识和技巧。起码20岁前我们受的教育,直截了当的说是为了考试。除此之外,似乎再无他用。虽然那些教育让我们掌握了知识,但知识只有和智慧配合起来才能是力量。在那12年的教育中,智慧似乎并不是社会教育的重点。虽然大学是掌握技能,要确定我们将来干什么。但大学基本是自由发展了,学不学看你自己。

  荪亚开始生活富足,“什么都不能做”,最后却“有很多业务要照顾”,这和他听从木兰的推荐,开始做古玩店的生意有密切的关系。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完成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勇于迈出那第一步,就有可能迎来事情更好地发展。

  最后,为被电视剧毁掉的荪亚默哀……

  三

  牛家的衰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男人不好,毁的是自己;女人不好,毁的是一个家。在妈祖婆的“帮忙”下,牛思道得到了“牛财神”的“美誉”;牛怀瑜纳莺莺(妓女)为妾,并且和吴将军共妻(莺莺),贩卖鸦片,给日本人当汉奸;牛东瑜恐吓老师,随便玩弄女子,还要在尼姑庵闹事,最后被正法;素云和莺莺交往,贩卖鸦片被称为“白面儿皇后”,与日本人合作。其实素云还是很可惜的,虽然良心未泯,以死赎罪。但她如果出生在姚家或是曾家,可能不会走到那一步。

  四

  抗日战争爆发,阿通要去从军的时候,荪亚和木兰尽力劝说,期望他放下,因为他是他们唯一的儿子。荪亚说:“再有征兵制度的国家里,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征召独子……”忽然就觉得,将来如果有条件,我要生两个孩子……别的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

  五

  但书中还有不懂之处。即木兰为阿通取的名字,那首诗什么意思。望高人指教!

  京华烟云读后感(九):

  小说《京华烟云》描述的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透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取,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作者还以其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深刻描述了他心目中深爱的女子姚木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美丽,浩然诚笃、宽容自尊、有道教风范的光辉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中国优秀女性的落落大方之美、娴淑端庄之美和刚柔兼备之美。

  就应说改编的电视剧比林语堂原小说从某些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但也存有很大不足,主要是人物错异、相互嫁接成分太多,搅乱了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不少争议和批评。但我觉得改编者有一点把握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是牢牢抓住了情感丰富深邃这一主线,向人们形象化地展示了一个中华优雅女性光辉耀人的精神风采。

  怀一片知恩图报的真情

  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哙炙人口的诗句,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讲的就是要感恩。

  作者就是透过姚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时时的心存感激和处处的体味感动,把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得到了不断地净化与升华。小说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幼年的经历从那里展开,婚姻从那里结缘、命运从那里延展。

  她视曾家二老为生身父母,言听计从,孝顺有加,正反映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拳拳之心。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下自己的感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

  我们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始终衔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就应给予很大欣赏的。

  持一缕终生相许的深情

  林语堂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极强的信心,对自己的爱人寄托着无限的深情。据说,1919年林语堂与结发之妻廖翠凤两人结婚。婚后林语堂和妻子商量,把婚书烧掉了。因为他认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他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于是他就把这种对待婚姻的态度完全附在姚木兰身上。

  小说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还经常一齐游山玩水,谈诗论史,喜笑颜开,在淡雅雍容中演示了夫妻之间的爱慕。

  我很欣赏木兰自吟的那首小诗和曾荪亚所喜爱的小诗:

  兄抛鱼网赴中流,

  妹撒钓丝待上钩;

  尽日得来仍换酒,

  雨后空舟归去休。

  人本过客来无处,

  休说故里在何方;

  随遇而安无不可,

  人间到处有花香。

  在小说中,林语堂所描述他们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简单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向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感情阵地。

  我不赞同电视剧中对姚木兰婚姻关系的设计,不赞赏塑造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姚木兰形象。包括她所选取的错嫁,她对曾荪亚这个不理想的丈夫的苦心善良和忍辱负重,忍受、痛苦和屈辱,甚至对情敌曹丽华的超乎正常的宽容。因为这不是语堂先生所崇尚的完美女性形象,是一种在封建社会中才有的对女性人格的扭曲,完全不贴合时代特征和人文特征。

  涌一脉妙想联翩的激情

  林语堂的姚木兰是个会吹口哨,谈吐诙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的“妙想家”。她的妙想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来自于她的聪明才智,也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

  小说中许多描述都反映了木兰的智慧中具有坚实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推荐,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木兰的天性中还有着追求理想的独特浪漫。她的生活方式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在冬季则平静沉稳,春来则慵倦无力,夏天则简单悠闲,秋来则舒爽轻快。”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都反映了这个美丽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兰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能够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次家庭危机,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怀。

  凝一段深藏偶露的柔情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十):

  读《京华烟云》的情绪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能够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个性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够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够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理解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理解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再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本文来源:http://www.tangs-design.com/7054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