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糖水文章网!

[怎样备好一节课]怎样备好一节课

学习心得 时间:2020-09-13

【www.tangs-design.com--学习心得】

怎样备好一节课

  精选阅读(一):

  如何备好一节课

  记得每次上公开课,尤其是比赛,我都会紧张,因此每次上下来都不尽如人意。但是有一次我却在课堂上发挥自如,和学生配合得十分默契,结果也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记得那次上的是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此刻回想起来这次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课前认真、用心、充分地备好了这节课。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务必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务必备好一节课。正因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务必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备课前,先不好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在我们的课后,有好多问题连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明白,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务必首先打动自己。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务必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有一篇文章叫《斑羚飞渡》,读完后我觉得第一件是就是要向学生推荐一本杂志《读者》,正因这篇文章就是以前刊登在《读者》上的。当年我看了以后就颇有感悟。果然在上课前我先谈了我对这群羚羊的团队精神佩服,学生果然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急着去读课文,课堂上学生还谈了自己的感悟,最后我向学生推荐这本杂志,我说《读者》是本好杂志,一个好故事,改变你一生。之后果然有很多学生尝试去阅读这本好书,并且从中获益匪浅。

  二、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语文课标对中学语文不一样学段教学提出不一样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销,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每次我在反复研究课标后,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在钻研单元目标和教学参考上下功夫。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好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务必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有效地帮忙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资料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潜质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思考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不给他下马威,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初一的孩子,和初二初三有本质的区别。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善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五、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

  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透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以上五个方面的功夫,是老师务必做且应认真做的。我称之为备课五研读:即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研读课标,读出教学的目标;研读教参,读出编写的意图;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研读教学环节,读出教学的层次性。这五个功夫下到了,才算真正吃透教材。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资料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联。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此刻学校又提倡群众备课,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集思广益,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我们的课备好,正因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把课上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精选阅读(二):

  如何备好一节课

  [导读]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忽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环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而能够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我们这天的这种课堂改革便是这样一种改革。而要想真正到达这样的效果上好一堂课,细致、全面的备课是个极其重要的前提。下方我就结合在近两年的课改过程中,关于如何备好一节课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吃透教材,尽量与教材编著者思维同步

  我们使用的教材在不断的改版,因此在课改的备课过程中,务必摒弃老思路,吃透新教材,领悟教材改版的原因,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智慧所在。有感于此我觉得备好课首先要吃透教材,主要体此刻①吃透教材能整体把握文本资料在整个初中教材、在本部分、在本章中的地位,以确立本节课的整体目标。整体目标的确立不必须体此刻学案当中,但它却始终要在主备人的心中,指导整个备课学案的书写。如《浮力》这节课是整个力学的难点,学习它需要综合运用力学的所有知识,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应始终本着如何降低难度,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对本节课进行学习是设计本节课学案书写的整体目标。②吃透教材能把握文本资料的安排顺序,找到内部逻辑联系以确定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围绕具体目标设计递进式的问题,根据要达成的目标为学生的明白性学习搭建台阶,层层作铺垫,逐步突破重点、难点。例如在备《浮力》一节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安排有这样的逻辑关联:“想想做做”中的前两个小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透过生活实例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而第三个小问题则是为了得出计算浮力的一个最基本的计算公式,为下方的实验探究作准备。如果备课者忽略了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小问题内部的逻辑关联的话,必然就小

  看了这三个问题在本节课的作用,学案的设计就不会体现三个小问题所能反映的资料,那么对于初学者又怎样去更好的认识浮力及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两个基本学习目标呢?③吃透教材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学案为学生预习扫除障碍。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忽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环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如在《浮力》一节课书写学案时我发现教材中“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教材以图解的方式告诉了学生的实验步骤,这在历年来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都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在这次备课中我却发现存在两个问题:①实验步骤中少了很重要的一步:测接水小桶的重力,如果实验中没有这一步学生是不可能明白实验更不可能准确得出实验结论的。②实验中就应选取石块等能在水中沉底的物体而不能选取漂在水面上的塑料块等,而教材中却就是选用的塑料块。因此在写备课学案时我首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说明。又由于本节课既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初三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个探究性的实验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不很好突破本实验就不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因此学案中我是这样写的:(截取部分资料)。

  学习活动三:浮力大小〈2〉

  阅读教材95页探究资料并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A将教材中塑料块改为石块B注意观察教材中三幅图中测力计的示数(注每格代表1N),C已知装水小桶重为1N]

  ③物体浸入水中后,从烧杯中溢出的水叫做物体所“排开”的水。物体浸入水中越,排开的水就越。

  ④并注意深刻明白实验步骤,认真体会实验中是如何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

  ①石块重为N;②实验中小桶重为N;③石块如图2所示放入水后测力计示数为N;④石块排开的水重为N,⑤石块所浮力F浮=N;G排=N;⑥F浮G排(填〈、=、〉)。

  以上“说明”及3、4问题的设计不仅仅为学生的预习扫清了障碍,而且为学生很好的明白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结论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上备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在课改前是没有发现的,而且也没有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原因是那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以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看教材也不致于将知识点传授错误,而此刻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如果没有一份学生能够依靠的学案做为引导,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预习明白,因此这天的备课已不在是过去简单好处上的备课了,只有吃透教材,充分把握教材才是备好一节课的前提,才是教师上好一节课、学生学好一节课的前提。

  2。深刻明白教材,为知识的恰当拓展与外延典定基础

  为了矾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明白,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状况,常常在一个知识点的后面以“追问”、“思考”或“要求”的方式增加具有拓展与延伸功能的问题,如在《浮力的应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明白轮船和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我分别追问了这样两个问题:

  追问:一只轮船从河流驶入大海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为什么?

  追问:潜水艇的上浮或下潜与鱼的上浮或下潜有什么不一样?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不仅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又进行了二次加工,而且还对有关联的相似问题的分析过程做了比较,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恰当的拓展。

  无论是拓展、还是外延都务必是恰当的、有效的,而这两者的有效需在教师备课前深刻明白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这样的空间,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激起课堂绚丽的涟漪。

  3。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正因这是一份预习+展示的学案,学生要借助于它的指导去完成新课的学习,因此在学案中问题的设计上务必要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例、一些学生在家能完成的实验或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明白和思考,尽量降低学生预习中的因难。比如:《浮力》一节课中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这项资料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学习活动一:物体的漂浮条件

  ①画出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的受力示意图。

  ②生活中哪类物质漂浮在水面上?

  总结:物体漂浮时:G物F浮;P物P液(填〈、=、〉)

  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漂浮在水面上?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物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①是让学生借助于已学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得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关联;②是让学生透过“追问”放眼于生活中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来进一步概括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联。为了到达这样的目的在“追问”时问题的设计很关建,如果直接“追问”: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密度与水的密度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呢?这样太过理性化的问法没有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不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到达咱们的设计意图就很困难,也就失去了设计的好处。因此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才能明白老师的出题意图,才能真正的预习透彻明了,才能在展示课上有话说,有资料讲,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以上仅是备课中的点滴体会,要想真正备出一节好课,我们就应做备课的有心人,就应具有一颗高度的职责心。一篇好的备课学案更就应是博采众家之智慧融于一体的结晶。

  精选阅读(三):

  新课标下如何备好一节课?

  1、以新的理念去挑战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上课传授知识,都是采用“去问题教育”,即透过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若干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状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这些问题回答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但事实恰恰相反,没有问题的学生,问题更多,只是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说缺少创新精神,那么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肯定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主角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以一种课程计划者、实践者、评价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评价效果。再不是传统好处上的执行课程,而是全程、主动、合作地介入到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务必冲破观念障碍,刷新自身教育理念,以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2、要备好一堂课,务必做到六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具、备习题,并做好群众备课。

  备教材,必须要了解各部分资料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要注重知识的构成过程,要了解和把握好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体会出每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建立起知识的体系网络。

  备学生就是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自学潜质、明白潜质、计算和实验潜质等。

  (1)了解学生的方法是能够透过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课堂提问、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批改作业等,

  (2)备学生在时刻上分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备学生一般是在表面层次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二次备课(包括预习的检查、相关问题的提问、自学状况的巡视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备教法和学法,教法的选取,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突出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并与学法的指导相结合。创设多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多向交流(知识交流、方法交流、信息交流、探究交流、情感交流)、开放性的教学形式。

  备教具切忌只用其中一种而忽略其他各种的使用。

  (1)常用的传统教具包括黑板、实物、模型、仪器、挂图、图表等。现代的教学手段又增加了投影机、收录机、多媒体电脑等。要做好多种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运用。

  (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增大课容量,但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板书。

  备习题要注意进行精选、分层和配套。

  (1)教师要进行分层布置习题(至少分两层)。

  (2)要透过日积月累构成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习题集(包括预习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题、目标检测题)。

  3、教案的编写要详略得当。

  (1)教学过程要反映出主要教学资料和教学步骤,这部分可略写。

  (2)教学方法方面,对一些重要问题如何提出,如何启发,使用怎样样的语言,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务必经过精心思考后写在教案上。这些启发性的语言要求针对性强,用词简练,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用心思维,是整个教案的精华,要尽可能的详写。

  (3)教案的格式多种多样,一般分左右两个栏目(左栏占三分之二,右栏占三分之一)左栏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状况记录。右栏为画图、批注、反思和教学随机调整的记录。

  4、切忌照抄照搬他人教案。

  当前,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课堂讲的和教案上写的是两层皮的现象。这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思考到自身的实际状况。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和思维方式都各有千秋。常言道,备好课,不必须能讲好课,因此教师备课务必以自己能根据已写教案讲好课为首要前提,盲目效仿、照抄或生搬硬套必将出现事与愿违的结局。

  此刻,各种教辅用书层出不穷,教师使用起来很方便,但也冲淡了教学参考书的作用,教辅用书不能等同于教参,教学参考书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5、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教学对象的可理解性。

  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充分思考到自己的教学对象即所教学生的特点和理解潜质,要发奋使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资料变不易理解为容易理解。即要到达深入浅出的境界。

  我们提倡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一旦脱离了与其适应的教学对象,都可能变得无能为力。

  6、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切入点。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变量对学习成绩变化起的作用,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学生的基础)占50%,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占25%,课堂教学质量占25%。因此,充分了解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掌握新知是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透过同化与顺应、类比与迁移而得到新知识的。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部按课本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上出现学生不懂装懂,教师懂装不懂的现象。因此,教师课前务必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引导。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的放矢,找准教学的起点。

  其次、了解研究学生心理是备好课的切入口和关键。我们知道,教学(个性是新形势下以主体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使其用心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等状况,调整学生的情绪,使之到达最佳的状态参与到教和学中来。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务必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正因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一样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一样心理特点,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7、教师应能够解读教材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明白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即所谓的“深入浅出。”否则,一味地理解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主角,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专家在编写教材时,是面向全国的学生进行编写的,所写出来教材的例题、练习等不必须适合各地的学生。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或删除是必要的,有的例题缺乏生活味,可改为搞笑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必须的思考性的问题情景,有的资料教材的呈现顺序制约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可进行适当调整。要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应是教材的主宰着,而不应是教材的奴隶。

  8、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仅要思考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思考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能否带给学生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刻和空间等。

  9、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刻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刻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用心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10、还应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潜质。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透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能够帮忙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构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那么,课后反思要记录什么呐?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到达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课堂上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资料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正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独到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能够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一下再教这部分资料时就应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一位老教育家说过,要当一个好的教师,务必具备"三术",就是学术(专业知识)、技术(实验潜质或使用各种教具的技能)和艺术(表达潜质)。透过刻苦学习,认真备课,包括群众备课和个人备课,多听课,多研究交流,发奋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改革创新,就能到达三术俱备的程度,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本文来源:http://www.tangs-design.com/7869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