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糖水文章网!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精选资料 时间:2020-09-04

【www.tangs-design.com--精选资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试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资料;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持续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关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深刻地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务必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礼貌、政治礼貌、精神礼貌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这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科学发展观深刻解释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核心是与人为本。强调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阐明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机联系,全面进步、协调推进的总体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天,经济发展了,如果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那么提高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强调全面发展,就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绝不只是经济的范畴,更不能以GDP代替一切。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持续GDP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但GDP在计算上也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结构和质量、不能反映人们实有的福利水平等缺点。因此,坚持全面发展,就需要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机会平等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运筹、统筹兼顾的辩证法,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东部、中部、西部平衡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关阅读(2):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要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好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要以科学的精神抓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温家宝总理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在抨击资本主义反人道性质的同时,把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升了关于人类发展问题的认识层次和境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另外,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上,他们认为,“要不是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可见个人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从这些论述中,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

  释,而其核心资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首先,人是有效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自然资源是被动的,只有透过人的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经济得到发展。人的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一方面能够改善劳动手段,以更小的投入开发出更多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能够透过高素质的劳动,不断开拓和发展新的自然资源领域,使现存资源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服务。另外,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能够真正做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人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向技术内涵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只有透过人才能促使生产要素发生质的变化,才能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从而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再次,人的发展是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前提。透过增加教育投资与培训、推行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等资料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劳动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吸收更多的劳动资料,从而提高人力的直接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追求卓越生活,从而提高整个

  农村人口的社会人文素质,改善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定的人文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人的发展也是推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近些年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许多问题,其中人员素质不高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乡镇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务必以质量、效益作保证,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而这一切必然要求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前提。第五,人的发展也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民主与现代化相偕而行。1979年,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推进民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民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民主意识的提高和完善。从某种好处上说,劳动者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政治活动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利,但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其权利行动就会受到限制。正如列宁所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而历史赋予中国的两大特点是:一是穷,即经济落后;二是愚,即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有

  了很大提高,但离现代化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传统落后的价值观仍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所以,从这个好处上讲,大力提高人的素质,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好处。

  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实质上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用心因素,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加快乡村发展。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会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目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实出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也就解决好了我们经济社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统筹区域发展,实质是要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共同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貌。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如果不改变目前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状况,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将严重有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目前,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只有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失业、贫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以及社会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到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既定目标。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同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潜力弱。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实质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进行的。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全方位开放的趋势,使我国经济日益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性明显增强。新的开放格局既对国内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又带来了能够利用国际环境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

  三、经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最终解释变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到达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变量。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必须阶段,便同它们一向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财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所以,“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一切“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所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那里首要的是经济发展。只有不断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带给物质基础。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这天的大好局面。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仍是根本手段。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职责,务必始终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我们“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抓住发展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定不移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才能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带给强大的物质保证。

  四、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具体目标。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三是要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典型特征。理想社会应具有无本质冲突特征。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下列三种本质性的冲突有直接的渊源。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二是人与人,即人与社会的冲突;三是人与自身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冲突。从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看,上述三种类型的冲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贴合人类的利益,也贴合自然的法则。但是,人类却总是在试图仰仗自我发达的理性,想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持续自我对自然界的绝对支配地位和统治地位,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冲突日渐恶化。当然,残酷的事实也在不断地教育着人类,促使人类不断地反思自我的行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这种反思的成果。但人类要想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类也并未找到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那里现实的状况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就是一切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个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资本主义“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任何联系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全都被抹杀了。另一种状况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的群众主义。针对个人主义状况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社会主义的

  建设者们试图用群众主义代替个人主义,进而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但严峻的现实是,这种群众主义的有效形式也并未彻底找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群众明确区分为“真实的群众”与“虚构(或虚幻)的群众”两种。认为真实的群众是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群众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实的群众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我的联合中并透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而虚构的群众则“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我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这种虚构的群众主义的最终结果是,一方面绝对地排斥了个人,变成了一种专制主义;另一方面扼杀了人的用心性和创造性,使人丧失了对社会、群众的信任感、归属感和依靠感。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在人们的物质世界逐渐变得富裕的同时,人们的心灵世界却在日益变得空虚和贫乏。对此,“人类价值新论”世界大会主席马洛斯认为:“我们时代的根本疾患是价值沦丧”,“这种危险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严重”,“我们正处在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已陷困境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产生的断裂时期”,“我们面临着毁灭的真实可能性”。从深层次看,现代社

  会出现的颓废、道德沦丧、抑郁、失望、空虚、绝望,都根源于人们缺乏一种价值信仰和值得为之献身的东西,其实质就是人类并没有处理好自身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魔鬼”来了,而“上帝死了”(尼采语),当然,那里“魔鬼”是指物欲而言,“上帝”是指精神世界而言。上述三种类型的冲突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子。所以,一个社会只有消除了这三大类本质性冲突,才有可能使社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才有可能使各种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只有和谐的社会,才有可能是理想的社会。

本文来源:http://www.tangs-design.com/7717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