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糖水文章网!

大圣归来影评|归来影评

专题观后感 时间:2020-07-09

【www.tangs-design.com--专题观后感】

归来影评

  归来影评(一):

  归来,一个看似具有感情的词汇,在张艺谋根据严歌苓改编的新作里,继续将人情表达的更为生动形象。不管是从剧情的编排还是演员的演技,无不将此片描绘到了极点。此片讲述的是一个在文革时期,被打入右派的陆焉识(陈道明饰演)与自己的妻子冯婉喻(巩俐饰演)多年未见,但陆因思家心切,在一次农村转移中偷跑回家,组织上明白后,多方劝阻冯和其女儿丹丹,然而女儿因为舞蹈主角一事将其父亲陆,通报给了组织,至此二人又阴差阳错的分离了三年,等文革结束后,陆被平反兴奋地回到家中时,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多年的生活改变,家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女儿已不再跳舞,却当起了一名普通工人,而自己一向深爱的妻子,也因为三年前的抓捕陆时脑部受伤,后被方某侮辱,得了心因性失忆,已不再认识陆了。为了妻子,为了女儿,也为了他自己,陆选取帮忙妻子恢复从前的记忆。他先后已修钢琴,写信等方式帮忙妻子,然而妻子冯婉喻的病情很严重,直到二人都白发苍苍的时候,妻子也没有记起陆,然而陆还依然陪着妻子去火车站等候妻子一向盼归的“陆焉识”。

  此片,生动描绘了文革时期,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然而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张艺谋执导,陈道明和巩俐主演下,演绎了一段让人心酸,发人深思的情感电影。一个是在文革时期牺牲下的才子,一个是为爱而默默苦等的佳人。故事的资料很简单,但所反映的背景和感情却很引人深思。尤其,在陆被平反后,与失忆的妻子再相逢时,为了帮忙她恢复记忆,而选取的默默承受,看着自己曾深爱的妻子那熟悉又陌生的眼神,陆多次心酸含泪。在二人回忆陆在被批判时给冯写的厚厚的信时,不仅仅是信的数量,还有在那一张张不规则的纸张上,七歪八扭的字,看出了当时的陆是多么的不容易,和那份思念之情。电影的最后一幕,陆护送冯在大雪纷飞中,骑着老实人力车,在女儿的陪同下护送冯依然去了火车站,日历上显示的5号的数字,而此时二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了……

  看完此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那份沉重重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世道的改变,将人性变得贪婪和偏激,似乎人们此刻不再相信深爱和永久。然而,此片就像今年春晚的一首《时间去哪了》一样确实会再一次唤起人们对感情的渴望和信任。相信,此片凭借着导演演员的人气还有影片的素材,能够有最佳的成绩。

  归来影评(二):

  《归来》:一颗催人泪下的烟雾弹

  《归来》点映,兴致冲冲而去,满心遗憾而归。

  二张分手后,对于艺谋的首度出山之作《归来》,很是期盼。因为我认为,张大师近年来始终没有个性像样的片子的主要原因在于张大师身不由己,背后有个大大的操盘手,一旦张大师有了对于艺术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那个以前拍出《菊豆》、《红高粱》《大红灯笼》、《有话好好说》的张艺谋很有可能就又回来了。

  然而,事实往往并不是按照个人期盼的意志为转移。

  让我们先抛开意识形态的杂念,只从艺术本身来思量《归来》。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又是一个什么片子呢

  如果我们删除《归来》中的WG时代元素,去掉彰显张大师喜好的舞蹈演员们的大白腿,去掉陆焉识的罪名,去掉一帮演技派明星赞助性的客串,《归来》便能够简化为(注意了,剧透了)一个老头二十年未见老伴,老伴患病认不得人了,老头三番四次努力,老伴不见好转,结果终此一生的故事。

  年代背景,完全能够虚化掉,就是一个当代戏,这片子的框架也是毫发无损。

  在《归来》的故事中,那里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与沫,只有一个人的天荒地老。一个人因为爱的疼痛而失忆,另一个人一生默默地守在她身边。

  欧开,这故事完全能够缩进一条微信,或者《知音》上的一篇短文。干嘛非要不厌其烦地在电影中讲述两个小时

  两位主演,用他们惊心动魄的演技掩盖了一个平淡如水的故事。

  那里面的问题是,如果就要讲一个淡雅如茶的中老年题材文艺片,那么片子前20分钟的“抓逃”冲突,会不会与此后一个多小时波澜不惊的电影构成割裂这好比,一篇文章,前三分之一是戏剧,后三分之二改成了回忆性散文,这叫什么玩意儿

  两位主演用他们细致入微,步步为赢的精湛演技撑起了这部电影,他们的魅力在于你只要在大银幕上专注于他们的表演,你就会被他们所深深的打动,他们的表演就像是利箭,轻而易举地便可射穿你那颗生有同情经络的留意脏,进而你会由衷地感慨,这电影,真感人。

  这事儿,比《唐山大地震》里当着观众面放声大嚎的表演,至少高108个档次。但是,这是演员的事,把戏演好,天经地义。《归来》中的戏,确实感人,但确是空心箭。

  首先,通常戏剧中,主角要想让人感动,首先是先得让观众熟悉、认可并喜欢这个主角,然后当这个主角落难或者痛苦甚至挂掉时,才有催人心碎的力量,鲁迅所说的杯具是把完美的东西毁灭,毁灭前得先得有“完美”,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无间道》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立住了,让你记住并喜欢了,然后他们一个个挂掉,无论是杜汶泽还是黄秋生,或者曾志伟和梁朝伟,每个人物挂掉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心里有疼,才有悲怆感,上来就死人,没人会感动。所以,想玩杯具务必得遵循这个艺术规律,即要先“立人物”。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作品上来就是展现人物痛苦,那么只是在博取观众的同情心,那就好比在看灾区里受难的人们,你与他素不相识,看到他的“惨“,你也会悲哀落泪,但这可不是戏剧,更不是艺术。

  《归来》上来就是陆逃出来,陆是什么性格为什么逃出来他为什么做了“反常”的事戏剧的冲击力统统没有,上来就是一个逃犯要回家找女人私奔,观众如何建立认同感起初看预告片,还以为是《兄弟》里宋凡平的故事,结果一看,只是一个越狱要回家的人,其他的一概没有,服了!

  其次,所谓看戏,观众看的是戏,啥是戏说白了就是有事件,有冲突。举一个张大师老同学的陈大师的作品《霸王别姬》,就是大事件中有小事件,人物始终处在戏剧冲突之中,戏只有引人入胜,人才能扣人心弦。二者密不可分,否则《归来》陈和巩用高超的演技令人动容,却始终没有在戏剧冲突之中,用两个空置人物的内心疼痛与哀伤来蹂躏观众的心灵,这是演员的胜利,而不是导演的胜利。导演就应发掘并创造剧本中跌宕起伏的冲突,进而把人物丢进冲突中去展现,除非导演想创作的是一部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故事,来表达这就是作者所理解的生活常态或本质。

  然而,《归来》事实上只有一个“冲突点”,那就是老太太失忆了,老头想各种办法,一个多小时就在讲这么一件事,即使我们一脚踢开可看性的元素,《归来》也似乎并不是想做一部淡雅如茶的电影,因为在片子的后面居然又翻出了一个新的冲突“方师傅”的事件,方师傅到底因为什么又对冯婉瑜做了什么这样强烈的冲突点,为何要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片子末尾被提起而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提,只留下一个没有打出的勺子和家庭妇女响彻胡同的咆哮,这个单独的小事件,在全片中存在的结构和思想作用到底是什么

  好吧,说回正题吧。这问题显然出在对于电影具有话语权的张大师身上。

  或许张大师的摄影出身,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摄影,在电影创作中,十分重要,不仅仅涉及美学,涉及技术,还涉及镜头和调度,涉及表现人物内心和情绪,所以真正的好摄影几乎控制着每个镜头的质量。

  但是,摄影眼中的镜头都是单一的,而导演比摄影“高”的地方,在于对于整场戏和整部电影情节和主旨的掌控与理解,说白了,导演在戏剧和文学的根基,才是调控整部影片故事与情感的决定性的力量。

  所以,当张大师依托于中国当代文学一流名家作品而不伤筋动骨改编事,故事的核心是硬的,是立得住且深刻的,比如《红高粱》《大红灯笼》《菊豆》,也比如直接翻拍的《雷雨》的《黄金甲》,而当张大师十分自信地大刀阔斧改造文学骨架而建立剧本时,戏剧和文学的薄弱变暴露得一览无余,比如这天丝毫没有冲突力量的《归来》,也比如他或许未曾深入思考过主旨的《英雄》,所以他拍出《十面埋伏》和《山楂树》也不足为奇。

  张大师其实是电影美学大师,《英雄》《黄金甲》《有话好好说》从画面和镜头上,我觉得真的是牛逼闪闪,不好好学学都对不起人家的才气。但在电影叙事上,故事的张力与场面调度的创意,其实是张大师的短板,其实这才是导演最核心的技术基础。比如结尾“很多年后……”的字幕出现,如果用画面中一个桌子上的东西变化也能交代出来,也比直接上字幕还“巧”一些,或者用地面上同样是两个人的影子起,镜头摇起,两人已经老态龙钟之类,怎样也是好过直接上字幕的吧所以,而懂画面却不懂戏剧的张大师,放下场面和色彩这两把板斧后,就如同双枪老太婆自断两臂,相当于武功尽废。

  不厌其烦地说了这么多,说的都是从戏剧的角度,《归来》存在怎样的问题,其实还没有说到《归来》的本质。

  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来看故事背后的指向性。

  陆焉识饱受肉体和心灵的重创,且不说“改造”中的苦与危险,单就“家庭伦理剧”本身而言,他遭遇的多年与家人分离,爱妻失忆,女儿举报……这些让人心碎的痛苦,在电影《归来》中,悄然都被他对老婆矢志不渝、痴痴不忘的爱所掩盖,所有的疼痛与伤害都已经成为昨日进而被顺理成章地稀释,他与那个疯狂透顶、血雨腥风的世界,他与那些以前残酷无情、凶神恶煞地伤害他与家人的肉体与心灵的人形魔鬼,在一天天的平凡日子里,在两位老人对面不相识的纵横老泪里,悄无声息、水到渠成、天经地义般地达成和解……

  电影《归来》,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只是一次几乎零剧情的苍白故事中的表演艺术家感人至深的双人秀。

  电影《归来》,如果从大众传播和理解的角度,这作品其实就是一颗催人泪下的烟雾弹。

  在滚烫的泪水背后,电影与伤疤相安无事,铭记与遗忘混为一谈,安抚与慰藉歃血为盟,谅解与杀戮狼狈为奸,巨大的烟雾到底掩盖了什么

  电影院里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将永远不会明白。

  归来影评(三):

  张艺谋新片《归来》自5月16日在全国上映以来,票房表现不俗,首日便突破同为张艺谋作品的《山楂树之恋》所创造的艺术片最高首映日票房纪录,之后表现平稳,截至今日上午11点,《归来》的全国票房已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中国最卖座的艺术片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归来》今日在第67届戛纳电影节展映。作为张艺谋回归艺术片的作品,《归来》亮相戛纳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影评迭出,褒贬不一。

  张艺谋在拍摄了史诗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二战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及伪黑色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后,回归他所熟悉的悲情浪漫主义,拍摄了《归来》。尽管张艺谋与他的首席缪斯巩俐再度联手,并且打着批判历史和反思过去社会政策的旗号,但故事中所力图体现的浪漫并未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让人感觉漫无目的。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一个下午,陆焉识的女儿丹丹被舞蹈学校的教导主任叫进了办公室,在那里,她看见了她的母亲冯婉瑜。她们被告知改造20年的陆焉识逃了出来,如果他与她们联系,她们就应将他送回。当逃出来的陆焉识出现时,丹丹为了不丢掉她的领舞位置,带人在他与冯婉瑜相会的火车站将他抓捕。

  《归来》是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处处可见张艺谋的用心,但与他的早期作品相比,却欠缺了那种灼热燃烧的情感。开篇处火车站的一场戏虽然不缺乏紧张感,但却是可预测的,情节的设置十分机械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整段都是毫无好处的,张艺谋浪费了整整20分钟。冯婉瑜两次表现出的犹豫,向观众传达出了她与陆焉识之间对感情的忠诚,但除此之外的情节却与此并无十分紧密的联系。这注定影片并非一个永恒的感情故事。

  “文革”结束,陆焉识回家了,而“家”已经不再是家。丹丹已经放下了舞蹈而在工厂上班,冯婉瑜却因为痛苦而失忆。这儿才是影片真正的开始,应对失忆的妻子,陆焉识却始终无法唤醒她的记忆。在这部分中,张艺谋对人物性格的发掘相当有限。陆焉识对爱的奉献体此刻了他用尽一切办法——照片、音乐、信件,试图唤醒冯婉瑜的记忆,并宽容地原谅了丹丹因被误导的年轻的激情所犯下的错误。尽管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可圈可点,但这样的人物表现却让人感觉平淡。

  此外,张艺谋和编剧邹静之在影片中对很多问题都没有给出解答,丹丹被描述成了一个狂热分子,至少在影片的最初阶段是如此设定的,她的芭蕾舞野心比她的家人更重要,但是却没有对她放下芭蕾舞这样的决定做出解释,除了在应对她父母破碎的婚姻时的几滴眼泪,她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做出更多的反思。

  混乱的时间轴也没有对冯婉瑜的失忆以及她精神上的痛苦有更多解释:是因为陆焉识再次被抓受到精神上的打击,还是因为职场的性骚扰这或许能够归结为大背景的闪烁其词,让一切显得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没有说服力。《归来》陷入了传统浪漫杯具的固定模式,影片既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视觉活力,也没有《三枪拍案惊奇》的古怪,而这种硬伤是巩俐与陈道明的演技也无法挽救的。

  和多数电影一样,本片由三大段结构和尾声组成。第一部分是陆焉识从监狱逃出,期望见家人一面,不料因女儿举报被抓;第二部分是陆焉识回到家,发现妻子患病认不出自己,并坚信丈夫还没有到家;第三部分是陆焉识想出“念信”的法子,得以每一天来到妻子身边。

  影片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有陆家三口,情节、场景很是简单,不必费神对纷繁元素进行安排,但怎样让这点东西带给持续的新鲜感,就是个难题。

  好在故事本身素质很好,爱与离别的情愫总是能打动人。电影在那里很好地发挥了视觉表现的特长,比如看到冯婉瑜在报纸上练字,却不知是为了什么,一个镜头转到她举着自制的大牌子,上写“陆焉识”三个大字,令人惊讶之余不由得心生感慨;再比如女儿丹丹用照片帮母亲回忆时,镜头在屋内外反复切换,引得观众与屋外偷听的陆焉识一样焦急难受。而压在玻璃板下的潦草字条、贴在大照片空缺处的小照片、陆焉识手上的伤疤,都只用极短的镜头,在观众心中掀起层层波澜。

  看得出导演张艺谋对巩俐和陈道明充分信任,花了超多时间在两人的近景和特写上,两位演员也的确能将情绪的细微变化展示出来,同时又能做到相当内敛。只可惜导演有些过于沉迷于这种镜头处理方式了,随着时间推移,便觉有些单调。

  由于启用了知名度相当的两位主演,戏份比重也相当,影片传递出的是双向的情感。陆焉识对妻子的感情,是哪怕你不认识我了,我依然爱你;冯婉瑜对丈夫的感情,令人感慨——“爱”究竟是什么,这种虚幻的感情算不算爱……影片将焦点集中在感情之上,没有对历史背景进行过多着墨,但依然用细节告诉我们,经历磨难的不止这一家人。

  归来影评(四):

  《归来》片名让我首先想到了列宾的那幅经典油画《意外归来》,流放者在经历重重苦难后突然回到家中,画面定格在家里人错愕的表情与他尴尬孤单的身影之上。人生的苦楚、亲人的分离、时代的浑噩、生存的艰辛都被浓缩在这个瞬间之中。

  和许多人一样,我对《归来》的关注起源于对张艺谋的关注。在《归来》的拍摄期间,张艺谋曾深陷“超生”负面新闻的纠缠,人们也才发现这个被舆论封为“国师”的大导在生活中遭遇的矛盾与尴尬,竟然比普通百姓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于是开始同情他。而更多的同情,则来源于他与之前“长期不规范的合作模式”分道扬镳后,人们开始了解到张艺谋在一种为人掣肘的环境之下进行电影创作的纠葛与妥协,这部分对冲了人们对那些年张艺谋电影的指责谩骂。大家发现,比起个人生活上的尴尬,作为国内最知名导演,张艺谋却在创作观念上得不到合理的尊重,这其实更为让人叹息。签约乐视影业推出《归来》,与片名一样,他的重新开始也被无形中赋予了“归来”的含义,归来意味着与过去的告别。

  《归来》与张艺谋此前的一些影片有着某些承袭的逻辑,比如与《活着》相似的时代背景,与《山楂树之恋》相似的怀旧影调,以及巩俐、陈道明这两位老搭档。张艺谋在转投新东家之初就从这部题材略显沉重的文艺片入手,不仅仅是在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表态,也是对新东家的一种试探——一个商业极为成功的新兴公司,是否有足够的度量与潜力容纳一部不那么商业的个人创作追求。

  《归来》的题材决定着它在拍摄和宣发上都有着先天的困难,导演对这部影片的处理进行了巧妙的截取与留白。《归来》截取了严歌苓原著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回家的情节,而原著中分量很重的部分,如陆焉识在大西北囚禁劳教时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之间的相互倾轧等,都成为了《归来》“计白当黑”被隐入煌煌大背景中。这样的舍弃在许多“原著党”中非议四起,但适当的信息残缺无疑更能勾起观众更多的好奇心:陆焉识为什么才华横溢却落得如此下场陆焉识为什么与冯婉喻相隔二十多年不得而见女儿丹丹为何视亲生父亲如敌人当许多不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满脑子问号时,也许这部电影的空白,正如片中被剪掉的老照片一样,开启了他们对历史探寻的兴趣。

  好的电影不就应是教科书,也没有必要承担教化作用,它就应当是讲故事,并透过故事启发人们去想一些什么。不必将《归来》看做是张艺谋揭开历史伤疤的一种主观谋划,但对于张艺谋来说,他也必然会将自己对于历史的价值态度、情感关照注入其中。陆焉识的遭遇不是一个人的命运杯具,而是一个时代的劫难。当满载历史创伤的陆焉识推开房门回到业已平静祥和的家中,冯婉喻无法理解他。冯婉喻的失忆讽喻着我们对历史的失忆,陆焉识归来的艰难也正是一段历史归来的艰难。

  你看《归来》,情节与人物也许不打动你,那是因为陆焉识与冯婉喻毕竟与你无关。但也许你的家里,就坐着一位陆焉识,一位冯婉喻,他们或是你的父亲、母亲,或是祖父祖母甚至曾祖父母,他们以前的不幸或许超过你的想象,却从未言说,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如《归来》传奇,但足够使你落泪,从一个家庭的历史去触摸一个时代的历史,历史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

  太久不曾相见,我们与那段伤痛史之间横亘了一层隐形的墙壁,《归来》的贡献就是在这墙上磕出了一块裂缝,我期望它能够大一些,更大一些,让更多的阳光照进历史的尘埃,而不是用一簇好看的花环来装点,把它重新堵上。

  归来影评(五):

  似曾相识的《归来》,不曾相识的陆焉识

  2011年12月3日,严歌苓老师带着《陆犯焉识》来到北外拾光宣传。那年我大三,熬夜赶着看完了书,和她对谈的时候激动得舌头打结——那可能会是未来十年我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没有什么比和心目中的头号女神应对面交流她的作品更让人欣喜的了。

  2013年7月18日,张艺谋导演的《归来》透过剧本审查,在公示的”备案结果“里赫然列道”修改后同意拍摄(补)“,我激动得连转了N条微博,我爱的原著、我爱的编剧、我爱的男主,连配角也是一水儿大咖,似乎透露着一种“非精品”不可的决心。

  这并不是一部好拍的作品。

  诚然,严老师的文字依然透出很强的画面感,读者都能够直接在阅读中脑补人物迭送和空旷的长镜头,但其中却有太多细节,在掌握话语权的人眼里,是讳莫如深的。

  那时候严老师说,大家都说她善于写女人,所以这次的中心,是以她祖父为原型的”右派知识分子“;大家都说她的作品很好卖出改编权,所以这次她挑战自己,写一个拍起来很有风险、因而可能不那么好卖的故事。

  这本书在豆瓣上打倒了87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被那种”不爱后的爱、不自由后的自由“折服了。我连看了两遍,被震撼得哭不出来,也没法向人准确描述自己为什么受到这么大震撼,只能不停地推荐,怎样概括都觉得辜负了这个名叫陆焉识的传奇。

  近一年的期盼,随着斯皮尔伯格“哭了快一个小时”的称赞,和内部试映上对明叔“工于此种老生戏”的感叹水涨船高。我有幸提前观影,却发现自己难以下手评分。——作为原著党,我失去了一个客观评价电影的良好心态。

  看着不像陆焉识的陆焉识,不像冯婉瑜的冯婉瑜;看着老谋子分明憋了一股子劲儿,却只能留意翼翼旁敲侧击,有力没处使的呈现方式;我第一次作为一个观众,感到了窘迫。

  《陆犯焉识》的资料简介是这样的: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感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能够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向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但到了《归来》,故事只成了一句话——“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能够团聚,婉瑜失忆,陆焉识想尽办法也没能让她想起来。”

  失忆这种被玩烂了的梗成了作品的脊柱,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老年版的韩剧,纵然里面填充着再多再丰富再细致的时代底色,都显得那么苍白。

  原本性格复杂饱满让人又爱又恨的陆焉识,成了一个一片丹心的痴汉,他保留下来的个人标签只剩下了“一个被打成右派的教授”,

  他引以为傲的多国语和一手好钢琴(他风流倜傥的资本),在电影里变成和医生交流时关于“déjàvu“(法语:似曾相识)一词的发音纠正和唤醒记忆的一支钢琴曲。

  这样的删节,带着很强的”被指导“的气息,”修改后同意拍摄“七个字,简直活生生拆掉了一个故事。就像名字变化中提示的那样,《陆犯焉识》已经不在是一个人物白描,不再追求严老师口中的”个体放在大环境(文革)里所体现出来的厚度“,而变成”归来“二字的命题作文,重点不是人物、不是故事,只是一种情怀,一种家、一种大爱,一种日常的宽恕、理解、退让和磨合。

  或许但我看到行内人”团聚的时刻“和”回家的感受“还有“家人都在等你,你走不远”的感慨的时候,就该意识到——原著党当不得,老谋子很诚实地已经在宣传词里告诉你,这个故事只是“生死离别,旷世之恋”而已。

  花了浓墨重彩要捧给你看“情真意切”,却因为大背景闪烁其辞,显得如同空中阁楼一般没有说服力。如果想要的是没有心理戏的父慈子孝,那么还不如拍个传统美德的宣传片。

  旧时代气息伴随着陈木家具,“相信组织”、《红色娘子军》等等标志性的概念扑面而来,配角的呈现都很卖力,但都是脸谱化的印记。如果想要的是正史口味的红心向太阳,还不如再多上一个“疗程”的党课。

  张慧雯确实很漂亮,芭蕾也跳得不错,表现要强的泫然的情绪,总是让人心头突然一软。但如果要的是多才多艺的女郎影像,各国女团idol欢迎你。

  明叔在片中三个造型,哪怕蓬头垢面都帅出了新高度。微表情精当,台词和内心戏都再次证明了他属于“站在那儿就有戏”的顶级老生。但如果只是来花痴明叔的——唔,如果目的是花痴明叔,倒还值得一看。

  比起《陆犯焉识》,《归来》骨子里更像是宁静温和的《平如美棠》。

  “文革不是不能拍,但不能拍得太黑暗。”大概就是一个悖论吧。所以“方师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到底做了什么,到底和婉瑜交换了什么,在影片中成了“不能说的秘密”。老谋子费尽心力把观众的视线引道一对年迈夫妇的深情上,不是不能引发感动,只是这感动太过寡淡,丧失了原作的精华。连西北大荒漠的改造都被缩略成“西宁”一个只提过两次的、不痛不痒的地名,就不能再期盼可比于《围城》的婚姻困境,可比于《肖申克的救赎》的囚牢之困和越狱之行,可比于《荆棘鸟》的隔代矛盾,可比于《绿洲》的前科人员社会融入问题。

  这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能让故事活起来,有凡人才有的、美丑共存的真实感。陈道明说老谋子在这部片里做到了”专注“,其实不如说是抽取了单一概念,告诉你”这是爱!“”这是家!“”这是亲情!“——氧气浓度过高人都会醉氧,这种纯粹到不真实的概念,很难打动人。

  改编无论是不是老谋子所愿,都已经走向了同人续作一般的风格。

  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从严歌苓手上最终买走的,只是“陆焉识”和“冯婉瑜”这两个名字罢了。

  归来影评(六):

  《归来》里丹丹对父亲说,“你在她身边不就是为了照顾她,别的重要吗?”。当然不重要,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所有的人物性格、主角背景、生活环境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两个人的情感才是重要的。

  陆焉识回来之后不断地想要让妻子想起自己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从电影中我们明白他是个教授,又会法语,原本有机会回原单位工作,但是为了妻子都“暂缓”了——然后一切都暂缓了。多年之后的时代变换,每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一切的一切,都被导演不知是刻意还是人为的“暂缓”了——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情才是电影放出的终极催泪弹。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不少外国人都看不下去《红楼梦》,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有情是不说的,留意思千回百转的藏起来,生怕别人明白。《归来》里也有类似的设计,比如冯婉瑜和陆焉识一门之隔的内心震撼,没有转开的门把手和那些寄不出去的信,她们的情感就在这些小而不言的细节中最终成为了未爆发的烟花,藏在了两个人心中,从此再没有绽放的机会。

  任何电影的卖座都必然配合着时代的需要,对于如今这个满城尽是大钞票的时代来说,相濡以沫、纯爱隐忍就成为了表达感情最热销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感情的绚烂比但是生活的平淡坚守,也是为什么所有的怀旧电影都必须要搭上一段青涩初恋的末班车的原因。张艺谋很聪明,只选取了《陆犯焉识》最后一部分两人重逢之后的故事,所有的背景都被弱化,剩下的只有平凡的男女——一个忘了,一个还记得;一个永远在等,一个就永远陪伴。相视不识眼前人,你说是幸福,我说是难熬,感情的事谁也说不清。

  巩俐和陈道明演得也不错,莫说是台词,就连嘴唇的抽搐都自己拿捏着频率。陆焉识“弹钢琴”时冯婉瑜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人都没有说话,眼泪就流下来了。那一瞬间观众会以为她想起来了,至少在那个瞬间她想起来了——当然最终现实会把观众的幻想碾碎,深情和冷漠、期望和失望交杂在一齐,不需要任何的台词就足以让人泪崩,也根本就奠定了这是个情感片的事实。

  因此若以历史片的角度去看《归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有意或无意,小人物的情感变成了电影的主流。平庸的电影都在讲故事,最好情节千回百转才引得观众不至于瞌睡;好电影就在讲感情,一根鸡毛在你的心窝随意地撩拨;最好的电影当然有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属于自己的价值,属于自己的饱满。当然《归来》达不到第三种境界,因为张艺谋将所有的视角都聚焦在了“我的失忆老婆”上。巩俐演得好,虽然塑造的冯婉瑜直接从失忆要跳到老年痴呆前期了。她以为陆焉识是方师傅,每次陆焉识靠近就将他推在千里之外,她在执着的为陆焉识守护着自己;而陆焉识写信,也还是坐在炉子边上借着一点小光写,被子叠成豆腐块,大概也是下放养成的习惯。

  这就是时代造就的“生离”,别死别更重。因为这些小人物的感情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由具体的情感牵引着。时代粗暴地决定了个人的命运,造成了苦难。主任轻飘飘的“革命结束了”,却有多少小人物的命运就此逆转?蝼蚁的无好处就在于此。而这些小人物,他们的世界中也许并没有什么理想与抱负,仅仅期望平实生活,像是冯婉瑜也仅仅期望“为陆焉识思考一次”,但即使这样也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打翻,被动地迎接属于自己的苦难。

  我们一向觉得苦难这东西很重要,因为我们太苦了,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苦多了只能自己从生活中找些理由搪塞——苦难磨练人、淬炼出精神等等,好像苦一点的感情就更加纯粹,苦一点的生活就更加纯真。但苦难其实没有任何好处,它所谓的能够磨练出的品质,但是是人们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寻找出来的“好处”。

  丹丹想要母亲原谅自己、冯婉瑜想要和丈夫在一齐、陆焉识想要陪伴在妻子身边。当所有的苦难过去,我们发现褪掉冠冕堂皇之后每个人真实的愿望。别的重要吗?不重要的,你在最重要。

  归来影评(七):

  毕竟名导新作,《归来》上映后,照例吸引来很多评论,包括很多挂着“影评”字样的文章。但看下来,不少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吐得一口好槽。收获倒也有,虽然这些所谓“影评”没能示范影评该怎样写,但起码让我体会到影评不能怎样写。

  颇具代表性的,当属义愤填膺地批判张艺谋没有正面拍“文革”,顺带把《活着》作为标杆。将《活着》、《归来》放在一齐评,这本没什么怪的:张艺谋本人都会把讲述同样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故事的两片放在一个系列里。但非得要求两部片子都选取同一角度,就有点无理取闹了。原著宏大,大宅门、西北劳改、归来三段,电影作为独立艺术作品,选取一个切口进入,是再自然但是的事情。反对者无非认为,张艺谋越活越狡猾,没骨气地把一切敏感资料“尽数做了自我阉割”。这种“够种你就该怎样”式的影评,脱离文本根基,纯属主观心思揣度,不管是否正中创作者的本意,都显得自我心态不正,倒有点“为何不做烈士”的强逼意思,一点不高级。

  还有些影评,以催泪、煽情为论据,论证张艺谋宝刀不老,说“吹捧”都不够格。如果说“笑痛了肚皮”或许还能佐证下喜剧效果,那么,“哭成了泪人”完全无法说明影片有艺术感染力。不然,军火库的催泪弹就该奉为经典艺术品了。以此高评一部电影,那这片子的艺术性怎样也超越不了最大路货的韩剧的范畴。这种“哭了多少次”式的影评,莫言在聊天中拿来说下观感,能够;变成“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发发宣传稿,勉强凑合、正儿八经地当篇影评来写,也不高级。

  还有拿色彩等来说事的,论述张艺谋在新片中丢掉了最擅长的大红大绿的浓烈视觉,不够“归来”。此类看似挺从文本出发的角度,拿“惯常习惯”评论“具体风格”,并不大立得住。这不高级。

  当然,最后我得说,影评也绝对不该如以上那般写:一味地挑刺、推翻,却不见建立、重构。这则关于影评的吐槽,也就是一名读者读不懂一篇高级影评的气话。实在要从超多影评的反面教材中找点亮点,其一,可能在于评论本身的热情;其二,这些与《归来》有关的评论(含此文),和《归来》这部电影一样,传达出当下电影艺术界的创作者、批评者的共有状态:归去来兮,恍惚迷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归来影评(八):

  这部关于爱与人性的电影,因其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而被赋予了更大的好处。在电影中,知识分子陆焉识被打成“右派”,在青海“改造”了20年。“文革”结束后,他最后平反回家,却发现疯狂的时代已让他的家庭伤痕累累。最终,陆焉识选取了用宽容和爱化解两代人之间的心结,用日复一日的守候与记不起他的妻子一同终老。这个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伤痕的故事,激发了那个时代无数亲历者的共鸣。

  历史在许多人的生命中烙下了伤痕,对这些伤痕的追忆与缅怀,在当代中国文艺界占有着重要地位。《归来》在某种好处上能够归于“伤痕电影”,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伤痕电影”,它的突破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昨日伤痕的沉吟哀叹之中,而是尝试着为“愈合伤痕”开出了自己的药方。这剂药方名为人性,正是最本真的人性,释放出无穷的光辉,才能愈合历史的伤痕。

  狂热的时代能够吞噬人的理智,恶劣的环境能够摧残人的肉体。但不论什么时代,什么环境,都磨灭不了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感情,遮蔽不了人性的光辉。影片中,陆焉识在最恶劣的条件下理解了20年的劳动改造,但他的家信中却都是对壮丽景色的描述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现实中,国学大师季羡林在遭受批斗时潜心钻研《罗摩衍那》,坚守着自己对知识的纯真热爱。在政治的高压下,正是这份向往完美与真情的人性光芒,让在痛苦中前行的人们获得了应对生活的动力和勇气,走出了黑暗,见得了光明。

  在阿城的著名小说《棋王》里,那一群被历史大潮驱使的下乡知青正是靠着人性中本来的善良与淳朴而没有陷于狂热之中,在那个鼓励亲友互相揭发的年代里,也有许多人想尽了各种方法保护自己所亲近的人。人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单纯和原始,原始到人们无法因为外力而将其抛弃,而要让外界之恶带来的伤痕得以愈合,也只能依靠人性的力量。

  影片中陆焉识的女儿丹丹,在“文革”中以前与父亲“划清界限”。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道巨大的无形裂痕。但作为父亲的陆焉识对女儿做出的决定没有任何怨言,他选取了用纯粹的父爱去关心自己的女儿,并且帮忙女儿和自己妻子达成了母女和解。片中象征施暴者的“方师傅”以前欺侮过陆焉识的妻子,但当陆焉识得知方师傅已经被捕,其妻子在他面前哭诉时,也选取了用宽恕化解一切。

  这天,历史的伤痕还在立场不同的人群之间制造着新的隔阂,也唯有诉诸人性,社会才能够跳出互相指责,互相敌视的漩涡。造成伤痕的时代已经远去,其牵涉的政治问题也早有定论。这天,我们回首望去,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完美事物,才是最值得我们铭记和继承。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追寻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历史的伤痕最终将得到愈合。

  归来影评(九):

  《归来》影评:寡味结局:老谋子的老年失忆警示录

  好在这是一个不看书的年代,我是极少数因为看了小说《陆犯焉识》而去观影《归来》的观众,所以张艺谋在影院里骗三二滴煽情的眼泪还是能够的。开篇,前留美博士、西北农场劳改犯人陆焉识越狱潜逃,在火车站天桥铿锵的火车铁轨撞击声中与冯婉喻归而不能来,隔者汹涌的人群而不能相拥,就被邓指挥带入擒获。此时,朗朗弹奏的钢琴曲煽情地想起,就这一幕,能够骗一滴眼泪。

  之后,陆焉识历尽磨难最后被平反,归来时,冯婉喻已经失忆,已经不能认出身边人就是她所苦苦期盼的丈夫陆焉识。又一次归而不来,心因性失忆使婉喻永远停留在等待焉识归来的时空。为唤醒婉喻的记忆,陆焉识想尽各种方法,修理老旧的钢琴,每一天给婉喻念来自陆焉识的信,最终无果,每月5号陪同去火车站迎接永远不会出现的陆焉识。

  但是,《归来》决不应是一部老年痴呆警示录,亦非老年痴呆如何防范、如何唤醒的教科书。也许,张艺谋也将要进入老年,不时会思考起万一自己老年痴呆了怎样办老是每个人都要应对的命题。

  如果是要表达老之将至,虽痴呆而不忘情的主题,那么: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这十个字足以表达。也许艺谋同学也老眼昏花,有一天翻到严歌苓的长篇大论,意兴阑珊,翻到陆焉识归来在上海小弄堂的逼匝境地,丝毫不比劳改农场好过。于是他想拍一部反映老年健忘的电影,这也正是一个老龄化国度每一天要应对的大问。只是没有必要铺垫那么多冲突:流放,越狱,芭蕾女孩丹丹动不动吧嗒吧嗒流下的青春而倔强的。眼泪。

  尽管如此,应当要表扬艺谋同学的绚烂而归于平淡的艺术路数,洗净铅华,来审视中国越来越多的老年问题。哈哈。撇开严歌苓的原著,我的影评会接近中肯而理性。老谋子在大半生的拍摄生涯后,拍了太多的广受诟病的浮华场景,他努力想从良,回归最朴素的拍法。这是好事,但是世界上有可惜二字。

  可惜了小说的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就变成了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归于剧情的平淡乏善可陈,可惜了严歌苓的好来坞编剧的多视角叙事。陆焉识浮华公子的前半生,服刑大西北的苍凉中半生,都被腰斩去。所以,归来是苍白的电影,没有拍出人性在苦难中所能到达的高度。陆焉识能够是每一个时刻老去的老头子张三李四,而不是精通六国语言的右派教授。冯婉喻也是每一个街头老去的老太婆路人甲,而非温婉坚韧的独特时代下的独特女性----冯婉喻。

  陆焉识也非陈道明出演的那样深情不渝,在留学期间,他泡过意大利的风情女郎,在重庆期间又与女文艺青年韩念痕相好搞婚外情,他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情种。经历了磨难的大半生,陆焉识才意识到冯婉喻在他人生中的好处。本来我八卦的以为,谋导演至少会表现陆焉识风花雪越的过往,之后幡然醒悟婉喻才是至爱。哎,好失望,连这样的花边都没有。

  所以,截去陆的大半生,只表现陆焉识如何在晚年用尽各种手段,包括每一天给失忆的婉喻念信,来试图唤醒一个失忆症者,真的苍白而空洞。以陈道明的优异资质,本来能够驾驭更深层次的领域,由他来出演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浊世公子,饱受政治折磨的清高文人,反革命右派,老年的情深者,本来可游刃有余,真是可惜了。

  最最不能原谅的,张艺谋显然驾驭不了南方背景,故事归来的发生地位于上海,却生生被放在一个孤寂北方城市:灰暗的城市火车站,飘雪的城市街道,饺子。哎。婉喻失忆后最经典的话是对这陆焉识用上海话不解地问:伊是啥人伊是小说中独立的一章,可惜这样经典也被腰斩,置换成而歇斯底里地吼:方师傅,你出去,出去!婉喻是温婉坚韧的女子,她是为了狱中的爱人愿意剥蟹肉剥到手酸而无悔的女子,而非揉面做大馒头的北方婆姨。在她失忆的晚年,她绝不是那种为救陆焉识而献身于军管干部,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的女人。这些情节,让人犹感缺乏功力。

  小说终究是小说,深邃无边,思想亦可随着情结驰骋,抑或天马行空。电影终究被局限在有限的屏幕上,思维几乎被导演的指手画脚画面而禁锢,两者迥然不同,两个世界。遗憾在于小说的这一部分恰恰是恶歌苓写得稍嫌寡味冗长的部分,相比于前半部的出彩。不料这段寡味的归来,却被老谋子青眼有加,煲成了单调的佐餐的貌似温情脉脉的小菜。而电影的贡献在于,即使它拍的如何烂,如何与原著离谱,它又一次激起了我重读小说的完美念头。

  归来影评(十):

  影片《归来》的色彩处理很有意思。张艺谋原本擅长运用浓重热烈的色彩,本片却偏淡偏冷。这样做的动机需要导演本人陈说,但就影片本身而言,这种色调是否有效地传达了主题则大可商榷。

  当然,对于历史和杯具题材,冷调是最常用的元素。但又不是必然的,更未必是有效的。纵向比较来看,张艺谋的《活着》就采用了只比《红高粱》稍微沉着踏实的彩暖色调。在横向上,《蓝风筝》选用了灰蓝,那是亲历者对自身伤痕的抚摸。《霸王别姬》选用了棕红,那是文化者对历史的打量回味。《阳光灿烂的日子》选用了金黄,那是少年人感受到的浪漫情怀。《辛德勒名单》选用了黑白,那是之后人对族群命运的考证。这几种色调,都是一种与理性资料相联系的叙述声音,指向某个清晰的主题。那么,《归来》的色调指向了什么呢?相对于剧情的时代资料,它不够沉潜,也不够冷峻,但在4K和巨幕技术的支持下,足够细。

  这个答案可能从《归来》上映前媒体超多使用的一个词语中找到端倪:洗尽铅华。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张之前的一批影片留给公众的印象是“镂金错彩”,那种富丽堂皇的华丽更贴合商业大片的定位。此刻,张以“出水芙蓉”型的身段,向着艺术、美学、文化归来了。这不是一次自然而然的着色,更像是一次刻意为之的褪色。()然而,新画面时代的《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不是已经在洗铅华了吗?其间差别到底何在?而且,那些镂错雕琢的匠气仍在,挥之不去。

  张艺谋表示,那个年代里,文革时和父亲划清界限常见,是忠诚不是冷血。以此决定推论,《归来》也大可不必如此做清冷孤高貌。

  《归来》的剪辑手法也令我不解。影片没有带给太多远景,原本已然不能呈现完整的年代景观了,而频频使用的跳接就更加把空间和运动变成碎片。当陆焉识留意翼翼地躲开监视者,绕上楼顶、下到楼道,镜头显然能够更亲近地观看那栋老建筑物和周边的环境,从而建构起完整和连续的心理时空。精心调度、太过流畅的长镜头或许会招来炫技的指摘,但简朴的长镜头却无不宜之处。当然,如果说主创从一开始就不准备让观众看到整体——无论是事件还是场景,那么这个目的倒是达成了。

  整部影片的结构便在这样一种跳接的节奏里展开,凡是不去深究的,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人物心理,全都留白。留白太多,全局断裂。老一代观众或许能脑补,年轻人则不免一片茫然,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远不足以将他们带入影片虚构的情景。他们只是在看到郭涛张嘉译等熟悉的脸孔时,简单地笑两声。

  于是引出另一些问题:4K、巨幕,这些卖点对于一位旧日艺术片大腕、对于一部毕竟触碰了重大历史敏感问题的影片,有何好处?何必拍知识分子陆焉识的故事?刘慧芳的渴望不就够了?

  在这次的等待中,无论等待的是什么,都没有归来。

音乐之声影评 鬼妈妈影评 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 幸福终点站影评 萤火虫之墓影评

本文来源:http://www.tangs-design.com/66738.html

推荐内容